根据申报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相关文件要求,为强化社会监督,确保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的公正性,现对由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通海县环境保护局合作完成的“植物-微生物联合去除农田退水硝态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简介、候选人及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等内容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天。公示期间,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可向院计划财务部实名书面反映。

公示时间:2017421日-2017430

联系人:邓晴

联系电话:0871- 64154576

附件:公示内容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7421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成果登记号:                      
项目名称 植物-微生物联合去除农田退水硝态氮机理及应用
完成人 李昆志,吴文卫,陈丽梅,赵磊,李转寿,徐慧妮,武孔焕,操璟璟,
孙慧群
完成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通海县环境保护局
推荐单位(盖章) 云南省教育厅
推荐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 环境保护与气象 推荐专业(学科)评审委员会 环境保护与气象
项目所属学科2 61030环境科学 项目所属学科2 61030环境工程学
已呈交的科技
报告编号
 
所属国民
经济行业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任务来源 省部级计划 计划下达单位/
部门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计划名称和编号 杞麓湖南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0CA001
铝胁迫下14-3-3蛋白调控铝敏感型大豆硝态氮吸收的分子机理研究,KKGD201526015
农业水系对滇池环境负荷收支影响评价研究,KKDS200723109
大河流域集约农业环境负荷现状评价及改善研究,KKH0200926003
项目开始时间 200412 项目结束时间 20173
密级/期限(年) 非密 定密机构  
成果应用于生产时间 200912 成果应用单位
数量
22
成果类别 B.应用技术 授权发明
专利(项)
3 授权的其他
知识产权(项)
1

 


二、项目简介

该成果针对集约农业种植和养殖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农田退水水质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冲击负荷大、高氮低有机质等特点,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应用,阐明湿地植物吸收代谢转化硝态氮的机理、美人蕉吸收硝态氮的分子调控机理、美人蕉应答高硝态氮胁迫的机理,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开发了湿地植物优选技术、美人蕉硝态氮吸收增强技术、接种反硝化菌强化净化硝态氮技术,并通过系统集成这些技术构建了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为核心的农田退水硝态氮净化湿地系统。

该成果与传统人工湿地技术比较,表面负荷达到0.5-1.0m3/m2·d(优化5倍以上),NO3--N、去除率达 1525%(提升了1倍以上),单位投资200-300/m3(节省成本20%)。

该成果在云南省主要集约农业区实施治理工程22项,总面积3100亩,削减TNNO3--NTPSS等污染负荷分别约达178t/a119t/a97t/a3560t/a,大大削减了农业退水尤其是硝态氮的污染影响,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域河流及湖库的水质。

该成果形成专利技术4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 检索论文10篇,出版专(编)著2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形成了农田退水硝态氮的治理技术及其理论成果,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人才 8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5名)。

该成果本着削减氮磷污染,降低湖库富营养化风险的目的,针对农田退水高氮低有机质的特点,同时克服了农田退水区域排水系统复杂、可利用塘库单元不足的困难,经历了机理研究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工程推广步骤或流程,实现农田退水旱雨季及全年全天候长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候选单位和主要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1)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本成果第一候选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主要负责项目机理方面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方法结合转录组技术阐明不同湿地植物应答硝态氮胁迫的生理与转录调控机理,用蛋白质互作技术解析湿地植物吸收硝态氮的分子机理,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阐释湿地植物转化硝态氮的代谢机理,揭示湿地植物利用农田退水硝态氮的生理分子机理。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阐明不同湿地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创新构建了湿地植物—微生物联合净化农田退水硝态氮体系。温室内模拟人工湿地组合去除农田退水硝态氮机能和效率,提高人工湿地去除硝态氮的模型等技术的研发,研究结果为示范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推广利用研究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候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项目示范工程设计和项目组织协调,组织和指导开展湿地植物—微生物联合净化农田退水硝态氮技术的工程示范,完成本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第三候选单位通海县环境保护局,主要负责示范工程区域现状调查、场地选择及其工程设计的运行、监测和维护。配合完成杞麓湖流域5项工程的推广与应用。

2)主要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本成果候选人共9人。主要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如下:

第一候选人李昆志:负责项目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制定,组织协调和实施。承担研究湿地植物去除农田退水硝态氮的生理分子机理和开发湿地植物筛选技术、美人蕉-微生物联合净化农田退水硝态氮技术,并集成创新构建去除农田退水硝态氮湿地系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候选人吴文卫:主要负责项目总设计,实施计划制定和项目组织协调,组织和指导开展相关研究与技术示范,具体承担水生美人蕉-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调控等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候选人陈丽梅:承担研究湿地植物应答农田退水硝态氮胁迫的生理机制和转化硝态氮的代谢机理,开发湿地植物筛选技术,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阐明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用蛋白质互作技术分析美人蕉吸收硝态氮的分子机理,开发美人蕉-微生物联合净化农田退水硝态氮技术,构建农田退水硝态氮高效净化湿地系统。

第四候选人赵磊:主要承担水生美人蕉-微生物联合修复机理研究,针对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开展了实验研究,特别是氮素与植物的交互作用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定量解析了氮素的植物吸收、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等过程。

第五候选人李转寿:负责项目技术示范应用工作,具体承担5座水生美人蕉-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湿地微生物群落构建及调控技术应用工程。

第六候选人徐慧妮:参加湿地植物硝态氮胁迫应答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开发湿地植物筛选技术和管理技术。

第七候选人武孔焕:承担人工湿地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和质膜H+-ATPase活性一知己矾酸盐(VA)预处理美人蕉能降低美人蕉对农田退水中硝态氮的吸收研究。

第八候选人操璟璟:主要参与利用生理生化方法结合转录组技术阐明不同湿地植物应答硝态氮胁迫的生理与转录调控机理方面研究及湿地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第九候选人孙慧群:参加湿地植物硝态氮胁迫应答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和湿地植物筛选技术开发。


四、本项目取得知识产权情况(一)

1.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授权情况

知识产
权类别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授权号 授权日期 授权名称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有效状态
发明
专利
MgCl2 在促进植物硝态氮吸收中的应用 ZL201310630601.6 2015.08.26 MgCl2 在促进植物硝态氮吸收中的应用 1771305 昆明理工大学 陈丽梅、刘昂、赵艳、庞晓璐、吴文卫、 陈奇 有效
发明
专利
丝氨酸乙酰转移酶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ZL201 310133341.1 2013.05.11. 丝氨酸乙酰转移酶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1452364 昆明理工大学 李昆志、王玉英、徐慧妮、陈丽梅 有效
发明
专利
丹波黑大豆SGF14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ZL2013.1E+08 2013.01.04. 丹波黑大豆SGF14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1576944 昆明理工大学 陈丽梅、郭伟龙、李松、周磊、王琳 有效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生态猪圈 ZL204518795 U 2015.08.05 一种生态猪圈 204518795 U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吴文卫、欧阳志勤、吴为中、朱泓宇 有效

 

 


四、本项目取得知识产权情况(二)

2.论文、专著发表情况(5篇以内代表性的论文或专著)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刊名、出版社 通信作者/第一责任人、第一作者 刊期、刊号 页码
1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xcess nitrate-responsive genes in celery (Apium graveolens L.) roots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李昆志/王玉英 2013, 881 19-28
2 Molecular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pinach SoSMT2 inresponse to excess nitrate stres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李昆志/徐慧妮 20151845 93-100
3 氯化镁预处理对美人蕉根部质膜H+-ATPase活性与农田废水硝态氮吸收效率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陈丽梅/刘昂 2014, 34(1) 128-134
4 硝酸盐水平对芹菜幼苗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李昆志/王玉英 2012, 32(6) 1171-1178
5 人工湿地中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环境科学导刊 武孔焕 20146 6-9

 

 


  友情链接

上海市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甘肃   |   贵州   |   云南   |   陕西   |   湖南   |   广西   |   广东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河北   |   天津   |   北京
云南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广东   |   浙江   |   山东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ICP备案号:滇ICP备19009967号     |
©2024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
主办单位: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气象路王家坝23号    |
邮箱:office@yraes.org.cn    |
电话:0871-64142163    |
邮编:650034
技术支持:云南亚萨科技有限公司    |

返回顶部